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
探索构建“四化四新”实战指挥新途径为社会治理赋能添翼
发布时间:2022-04-20   访问量:0

宿迁市泗洪县界集镇以改革为动力,从机制完善、科技应用、资源互通、实效运转四方面着手,探索构建“四化四新”实战指挥新途径,为社会治理赋能添翼。

一、坚持指挥调度“标准化”,打造实战指挥新机制

以标准化机制建设为支撑,不断优化指挥中心分析研判、智能派单、分流转办、跟踪反馈等流程,真正实现风险隐患及时感知、突发事件快速响应、工作指令快速落地。一是构建信息聚合机制。探索建立1+NN+1”信息聚合制度,通过“一个键”、“一幅图”、“一张表”、“一窗办”等形式,确保指挥工作“屏对屏”“面对面”高效互动。二是完善派分处置机制。整合信息系统,构建“中心、村、网格”上下调度、“镇区、村居、农户”相融互通、“法律工作者、民警、乡贤、志愿者”共同参与的“三级辐射”派分处置机制,实现部门快速联动、问题高效流转。三是优化监督考核机制。围绕“谁来督”三方力量、“督什么”四个清单、“怎么督”五种载体,创新人力+科技、党建+网格、督查+执法、服务+实践“4+”督查体系,采取平台督办、会议督办、现场督办等方式,依托红黄牌预警监控模块,有效促进实时监控、预警纠错、绩效评估、信息服务一体化推进。

二、坚持指挥调度“集成化”,构筑实战指挥新模式

综合人地事物、协调联动、数据图表各方元素,通过自下而上展开、逐级逐层集成,实现信息无缝衔接、数据实时共享。一是多元要素集成融合。依托人口、地理、事件、物品、经营单位五大基础信息库,多维度规划“信息报送、分析研判、任务分派”等环节的调度线路,构建指挥端、操作端、手机端、执法端建设框架,利用指挥调度系统进行交办转办、反馈上报、监督处置,实现所有线索“收、转、督、报、结”全程留痕、可查可溯。二是协调联动集成指挥。强化指挥中心综合职能,依托540余名党员干部,联合全镇44个网格和120个网格党支部,强化13名正式执法人员+12名辅助检查人员”力量配备,实现对网格和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协调联动、与上级指挥调度中心的快速联动和各类视频监控资源的联网应用,全面促进信息互通、行动协同。三是热点难点集成分析通过大数据、“云计算”等技术应用,聚焦民生突出领域,结合镇党委、政府工作重点,瞄准群众、企业关注的热点事项,定期研判分析事件的分布区域、发生数量、处置效率等信息内容,归纳《一日工作总结》,制定《一周督查计划》,编撰《月度分析报告》,为分析决策、指挥调度提供有力依据。

三、坚持指挥调度“数字化”,释放实战指挥新动能

探索运用“科技手段+数据端口+信息载体”,强化数字赋能,助推指挥增效。一是插上科技“翼”。对全镇医院、学校、药店、农贸市场、交通卡口等重点场所安装90多个监控系统,通过大屏控制主界面同步显示小区门口、疫苗接种点、核酸采集点等场所的视频画面,实现数据“一屏感知”、调度“一屏全览”。二是汇聚数据“源”。强化综合指挥平台与行政执法、基层网格互联互通,依托审批服务、综合执法、12345、数字城管、企业服务、市场监管等各类信息化管理端口,全面采集、实时更新流动人员、重点人口、交通、水电、企业工况、垃圾处理等各类数据资源,打通大数据智能化应用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三是激活信息“池”。以视频监控资源联网共享为核心,围绕视频巡逻、连线对讲、事件上报等方式,发挥人车布控、视频图侦、信息查询、比对分析等模块功能,以多窗口同时监控为抓手,主动查找问题,实时研判分析,依托“网格员现场走访+指挥中心远程调度”,用“技防+人防”筑牢立体化“防控网”,增强指挥调度实战效能。

四、坚持指挥调度“效能化”,拓宽实战指挥新路径
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围绕基层实战需求,强化中心对重要活动、疫情防控、防汛抗旱等重点工作的预测和调度能力,全力实现智慧便捷、调度有力、落实高效。一是围绕平台集群众需求。通过“一体化平台”,横向联动“一办七局一中心”以及38个村(居),纵向调度42基础网格和2个专属网格,联合老党员、群众代表“法律明白人”等社会力量,深入村居农户、企业车间、商场饭店等重点场所,征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,让群众自己“说事、议事、了事”。二是围绕需求解群众难题。通过运用现场督导、投诉办理、明察暗访、实时监控等方式,加大对市容环境、违章建筑、邻里纠纷等事件的收集汇聚和流转处置,目前中心处置疫情防控、环境整治、安全隐患消除等各类问题7900余件,办结率达100%,处置效率提升32%三是围绕解难促群众满意。构建督查推进、效果反馈、问责追究“三位一体”推进机制,召集村居党组织书记、网格长、老党员、乡贤代表、群众代表参加工作评比推进会32次,对重点难题逐一过堂、逐项销号,协助困难群众解决民生实事、富民增收等实际问题120余条,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,真正把“三整合”改革的成效转化为改进工作、破解难题、推动发展的创新性实践、开拓性探索。

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